在医院里,有这样一个“隐形守护者”——它不直接参与诊疗,却关乎每一袋输液的安全;它藏在洁净的房间里,用精密的环境控制技术,为患者筑起用药安全的第一道防线。这就是静脉用药调配中心(Pharmacy Intravenous Admixture Services,简称PIVAS)净化工程,一个将药品调配从“开放式操作”升级为“无菌化生产”的现代医疗保障系统。
一、为什么需要静配中心?传统模式的隐患与变革
过去,护士在病房治疗室直接调配静脉输液是常见做法。然而,这种模式存在两大隐患:
环境风险:病房内人员流动频繁,空气中的尘埃、微生物可能污染药液,导致输液反应甚至感染。
职业暴露:化疗药物等毒性药品在开放环境中调配,会释放有害气溶胶,长期接触可能损害医护人员健康。
静配中心的诞生,正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。它通过集中化、标准化的调配流程,将药品从“分散操作”变为“无菌生产”,既保障患者用药安全,又保护医护人员健康。
二、静配中心净化工程的核心:打造“无菌生产车间”
静配中心的净化工程,本质上是将药品调配区域改造成符合国际标准的“无菌生产车间”。其核心设计包含三大系统:
空气净化系统
通过多层过滤器(如初效、中效、高效过滤器)拦截空气中的尘埃、微生物,使调配区域的空气洁净度达到“百级”或“万级”(相当于手术室标准)。
采用层流技术,让空气以均匀速度单向流动,避免涡流和交叉污染。例如,营养药物调配台采用水平层流,抗生素调配台采用垂直层流。
温湿度与压差控制系统
温度控制在18-26℃,湿度保持在40%-65%,避免药品受潮或干燥变质。
通过正压设计,确保洁净区空气压力高于非洁净区,防止外部污染侵入。例如,调配操作间与相邻区域的压差需≥10Pa。
人员与物流管理系统
人员流程:医护人员需经过“一更(换鞋)→二更(洗手、穿无菌服)→风淋室(吹除尘埃)”三道关卡才能进入调配区。
物品流程:药品外包装需在缓冲区拆除,通过传递窗进入洁净区;调配后的成品输液需经核对、包装后密封运送至病区。
三、静配中心的工作流程:从处方到输液的“无菌之旅”
处方审核:药师对临床医嘱进行合理性审核,拦截超剂量、配伍禁忌等风险。
药品准备:药师根据处方摆药,拆除药品外包装后传入洁净区。
无菌调配:
普通药物:在水平层流台内调配,操作台面保持百级洁净度。
抗生素/化疗药:在生物安全柜内调配,通过负压设计防止有害气溶胶外泄。
成品核对:药师检查输液标签、药液澄明度,确保无误后封装。
病区配送:成品输液密封后由专人运送至病区,护士核对签收后使用。
四、静配中心带来的改变:安全、效率与专业升级
患者安全升级:无菌环境显著降低输液污染风险,减少药物不良反应。
医护职业保护:化疗药物等毒性药品在封闭环境中调配,避免医护人员接触有害物质。
医疗效率提升:护士从繁杂的输液调配中解放,专注临床护理;药师参与用药审核,促进合理用药。
医院管理优化:集中调配减少药品浪费,降低医疗成本;标准化流程便于质量追溯。
五、静配中心的“隐形价值”:现代医疗的缩影
静配中心净化工程不仅是一个技术系统,更是现代医疗理念的体现——它用工程学手段解决医学问题,将“以患者为中心”的服务理念转化为可量化的安全标准。从空气流动到人员动线,从温度控制到压差管理,每一个细节都在诉说:医疗安全,容不得半点马虎。
如今,静配中心已成为现代化医院的“标配”。它像一座沉默的堡垒,默默守护着每一袋输液的纯净,让患者在接受治疗时,多一份安心,少一分风险。这,就是静配中心净化工程的意义所在。